神学园地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首页 > 神学园地  
对今天教友陶成和使命的反省
发布时间:2020-04-04     作者:   点击量:14338   分享到:

一、教会对教友的定义

教会对教友常用的称谓有平信徒、基督徒、天主子民。梵二会议对于教友的定义是:“所谓的教友,指的就是神职人员及教会规定的修会人员以外的所有基督信徒。”[1]天主教教理对于教友定义:“是指那些藉洗礼加入基督奥体的人,他们组成天主的子民,因此他们各按自身的方式分享基督的司祭,先知和王者的职务,依各自身份奉召执行天主赋予教会在世界上要完成的使命。基督给了宗徒们及其继位者,以祂的名义和祂的权力,训诲、圣化和治理的职务。平信徒则由于分享了基督的司祭、先知和王者的职务,在全体天主子民的使命中,也对教会和世界执行他们特有的任务。”[2]

张春申神父在《教友的定义》一文中对教友一词做了具体分辨。第一、从教会的主体来看,教友占教会的绝对多数,几乎是教会的整体:没有教友,几乎看不到教会,所以称教友为“主体”。但主体并无作主的意思,因为整体教会只有一个主,就是耶稣基督。第二、天主子民的新生命是唯一天主的子女的恩宠生命。教会中其他天主子民,如圣职与修会奉献生活者也同样分享同一天主的生命,都是天主子女。因此我们并不在恩宠层面上来界定教友,因为所有的天主子民在这层面上是一致的,虽然有深浅、盛衰之差异,但他们分享同一天主的生命。第三、教友的基本使命即是教会的基本使命。关于后者,梵二《教会传教工作法令》说,“旅途中的教会在本质上即常有传教特性,因为按照天主圣父的计划,教会是从圣子及圣神的遣使而发源的”(2号)。关于教友的使命,梵二则说,“原本基督徒的使命,实际上就它本质来看,亦就是传教的使命”(2号)。因此教友分享的基本使命即是传福音。

从以上三点,我们可清晰地认识到教友在教会中的位置和作用,责任和使命。

 

二、教友在教会中的处境

以反省的眼光回顾教会历史,不同时期教友与教会的关系和在教会中的处境,可谓不尽相同,既有初期教会时的亲密团体生活时代(宗徒大事录),也有中古时期教友缺乏教育、无缘接触圣经与神学的奇特现象,又有如受十八世纪脱利腾大公会议有关某些“法律主义”的规定,大部分教友站在教会的边缘去“看”教会的动态的事实。总的来说,在教会历史中很长的时期,教友都是处于“边缘地带”,圣统制金字塔的底层。国内教会由于“文革”受阻,与“梵二”精神脱节,至今很多教友还是旁观者。在参与教会的礼仪或事业时,还是以被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总以为信仰只要满全法律就完成了,把教会的发展看作神职人员的事。也有受公开和不公开教会的影响,不愿参与其中,采取逃避的态度,无心过问教会的事务。再者,当今社会转型引发的种种问题也对教友的信仰生活带来了诸多挑战:如在城市面对社会各个领域竞争机制的运转,改革中出现的公司倒闭、企业停产、岗位优化、职工下岗等现象。在农村青年人或外出打工挣钱,或忙于创建个人企业盈利,老年人和儿童成为村庄的留守人员。这些社会变迁造成教友生活节奏的变化和工作环境的迁移,从空间和时间上也都深深地影响着今天教友与神长关系,挑战着个人信仰和教会的发展。正是这些客观因素,当然也包括人为的主观因素造成了今天国内教友在教会中的不同处境。

椐笔者在对一些地方教堂服务的神父或会长的走访,以及个人的经验来看。在堂区管理、牧灵服务、传播福音中,一般会有以下三种不同的教友,基本可以反映教友在教会中扮演的角色。

(一)热心教友

1、遵守教规教义,坚持祈祷,积极参与每日或主日弥撒。

2、关心神长生活,热心教会事务。

3、协助神长堂区牧灵工作,倾心福传事业。

4、爱主爱人,热心慈善服务事业。

5、只要教会需要神父要求,就竭尽全力。

6、在个人家庭、生命经历的失望与痛苦中,寻求更深的意义,并通过接受人性的软弱和挑战,信仰更加坚固和虔诚。

从笔者通过对熟悉的一些堂区和神长教友的走访来看,热心教友中老教友,特别是女性老教友较多。大家普遍反映经常来堂参与弥撒的,都是年纪大的老教友,每天出出进进的都是熟悉面孔。这些老教友,形成了风雨无阻,雷打不动进堂的好习惯,进堂念经,祈祷,参与弥撒,尽本分。他们是教会的基本力量。中年和青年较少,但他们扮演着组织管理、带领慕道福传、社会服务等重要角色。

(二)节日教友

1、四大瞻礼教友,即只是在一年的大瞻礼中才进堂。

2、作为教友只是尽尽本分才进堂,对于教会事务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

3、对于教会的牧灵福传、社会服务不闻不问。

4、在个人家庭、生命经历的失望与痛苦中,逃避有关生命意义的问题,放弃信仰的考验和天主的呼召。

节日教友在每个堂区的比例不一,最多的占百分之五十,最少的占百分之十,中青年教友占多数。有时他们在主日也参与弥撒,但去得晚,走得早,很少和神父见面交流。有的对于教会的知识知之甚少,有的信仰知识比较丰富但对教会或神长抱有成见。他们游离与教会和社会之间,对个人信仰和教会的发展非常不利,急需神长和热心教友的帮助,进行再陶成。

(三)冷淡教友

1、受洗、婚礼、葬礼关系:一生中只和神父见三面,进三次堂。

2、只是挂了一个教友名,不遵守教会的教规教义。

3、对于教会的一切事物漠不关心。

4、在家庭、生命经历的失望与痛苦中,回避有关生命意义的问题,在人的本性中麻醉自己,对信仰失去信心。

冷淡教友在各个堂区所占比例有所不同,最多的占百分之二十,最少的占百分之五,中青年教友占多数。这样的教友多来自冷淡的教友家庭,他们领洗后缺乏应有的学习和陶成,也未受过必要的引领和信仰教育,仅仅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教友,不知自己在领洗后作为基督徒的尊高地位,以致在恭敬天主中往往是被动行事。他们对信仰知识欠缺而又无人给予引导,或从心里排斥信仰。这“后遗症”需要在教会的正确引导下一点点地治愈,使这些领洗的“教外人”在圣神内重新皈依,不断更新、成熟。

针对以上现象可以看到,许多教友最大的障碍来自对“教友身份”认识的不足,由于圣统观念的影响,有过分依赖的心理,或无所谓的心态。他们还没有把教会看作自己真正的家,没有真正认识并走进教会,不肯为教会的事作决定并负责,只是以局外人的身份去面对天主的事、教会的事。

另外,在神长们的带领下,教友们将大部分精力放在教堂的建筑上,许多比较富裕的教区近年来漂亮的教堂一座座矗立起来。但许多神长教友反映,现在教友的热心却不如80年代初期。那时,有的地方炎热的夏天许多人挤在一间不大的房间参与弥撒虔诚专一,有的地方寒冷的冬季很多人跪在雪地里迎接耶稣圣诞心火热切。如今,高大的圣堂取代了小团体的聚会,礼仪丰富了,神职人员也接班了,然而,教友的信仰生活却未见成长。可见,如果只建设教堂,没有建设教友的灵性生命,教会就没有生命力。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国内农村教友还是占大多数,为了养家糊口,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提高他们的信仰知识和灵修水平成为教会面临的新课题。认识到这个现实问题,已经有很多堂区利用农闲或春节时间办学习班、培训班、避静班、满四规等活动,通过学习圣经,训练福传,培育教友,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但也有很多地方认识不到这一点,行动不起来。也有的堂区由于没有计划或安排好,浪费了时间和精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就自己堂区的情况,本堂司铎必须有自己的一套较为系统的传教及办班思路,发挥热心教友的积极作用,以实际的行动和具体的知识提高教友的信仰生活水准,使他们在积极和喜乐的状态中改变自身的处境,热心信仰、关心教会、积极福传,走升天堂的道路。

 

三、教友的时代来而不临

梵二会议结束后,大家认为教友的时代来临了!但40多年过去了,教友的时代在哪里?普世教会的教友怎么样?亚洲教会的教友怎么样?国内教会的教友又怎么样?当然我不否认有很多地方在神职人员的鼓励和支持下,教友已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作为教友,大家是否反思过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呢?

自从“教友的时代来临了”之后,在两岸三地教会的各种聚会作见证的教友越来越多。国内教会的一些堂区也纷纷效仿,但是,见证性强的、正确的、具吸引力的见证却不多。甚至有个别教友以神恩复兴运动的名义否定教会的神职神权,而且不少见证不符合圣经的教导,或其内容只是个人的感受和察觉。例如,无论文化高低人人随意解释《圣经》,口头福传与自身行为相脱节,为福传制造“神迹”等极端现象。这样的见证不但无助于福传,更有使教友跌倒、教外朋友知难而退的可能。“教友的时代来临了”是好的,教友们明白了自己的责任,走到了传福音的第一线,参与更多的教会活动与服事。关键是所有因此而充满使命感的教友,准备好了自己没有?别的先别讲,圣经读过多少?了解多少?没有对教友足够的陶成时期,就贸然喊出“教友的时代来临了”的口号,是非常不宜的,从另些角度说,也是非常危险的。

因此,“教友的时代来临了”不是我们喊出来的,而应是做出来的。首先,教友要扪心自问:自己的教会知识是否丰富?自己的灵修是否经得起考验?自己的人格是否完善?自己的信仰是否已经成熟?如若不然,只是单单依靠一时的热情,贸然去进行信仰的见证,重点及目标不明、表达不清、逻辑不顺、内容远离主题。这些都还算是小事儿,就怕在“真理”上出了问题,不符合圣经的教导。所以,“教友的时代来临了”这一问题,不仅教友应该反省,更是教会需要思考的问题,因为教会为教友提供必要的服务是教会牧灵工作的主要任务,也是教会的固有使命之一。对于每一位教友的信仰需求,教会均应通过各种方法尽力予以满足,以使教友透过教会的服务与帮助,能深切体会到信仰生活的重要性。教会为教友的牧灵服务,主要体现在举行弥撒、团体活动、圣事服务、信仰培育等方面。这些由教会发起和组织的活动,是教友生活的泉源,也是教会生活的具体表现。如何有效地开展和组织这些活动,使参与者能够得到应有的信仰帮助,也就成为教会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教友的培育和陶成

自落实宗教政策以来,国内教会首先是忙于教堂的恢复、神职人员的培养、神父修女的培育和陶成,然后是教会的自养、牧灵福传、社会公益服务。对于教友的培育只有暑假期间的学生教理、圣经、慕道培训班,以及春节前后教友培训班。而关于教友神学、灵修、避静及有关人格和灵性陶成的培育很少。从教会的训导和发展来看,今天对教友的培育和陶成应成为地方教会的重中之重。

第一、教友培育和陶成的重要性:福音中关于葡萄树及葡萄枝的比喻,给我们启示了教友生活和使命的另一层面:要求灵性生命的不断成长和成熟,并常结很多果实。“我是真葡萄树,我父是园丁。凡在我身上不结实的枝条,他便剪掉;凡结实的,他就清理,使他结更多的果实”(若15:1—2),这是耶稣基督对每个教友的渴望及要求。《基督信友平信徒》劝谕也强调“教会清楚地肯定平信徒的培育应该列为教区的优先工作之一”。

教友是天主的子民,有“属灵的”生命及其价值和要求;又是人类社会的国民——世俗的生命,即家庭生活、工作、社交及文化的责任,从而给予相应的培育和教导。梵二邀请所有的教友‘生活’要一致,强调“身为此世国民又是天国子民,要依照福音精神忠实满全今世的任务”,因此,教友只有接受身、心、灵完全整合的培育和陶成,才能有利于教会的长远发展。

第二、教育培育应注意的事项:其一,在培育教友时,教会注意到,使天主教教义、圣经内涵、祈祷形式、礼仪和传教制度尽量与我国传统文化相配合,使教友们在本土文化的熏陶下,不但提升本身的品质,也能经由本地文化的影响,更进一步体认天主教的教义,加强信仰的深度及热忱。从福音本土化,进而达至本土福音化,因此更应把对教友教理讲授的培育放在首位。其二,耶稣基督是传播福音的典范,他的教导、事迹及毕生传报并因而致命的天国喜讯是教会宣讲教理的内容,我们可从《圣经》中耶稣主动地亲近人,在心理上、在具体环境中陪伴人的具体事例中有所启示。耶稣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教理就是这样的认识启示并产生内心皈依的历程,不只是理性的认知,而是与主心心相印。初期宣讲教理明显具备了四要素:宣报福音、讲解、团体生活和服务,尤其是为穷人服务,宣讲教理如消减任何一个要素,就会缺乏福音的活力及深度。

第三、给教友完整而正确的教理信息:作为基督的门徒,要接受充分的、完整的及充满活力的圣言。“在某一点上损害教理信息的完整性,是危险地减弱教理讲授,及危害基督与教会团体有权利期待的结果”[3]。因此,教友需要的是完整及正确的教理信息。“所谓教理讲授就是用活泼而有效的方法使天主的圣言不断传授的行动,使人深切认识我主耶稣基督本身以及他的救恩讯息。藉有规律的和逐步的信仰培育,引人在信仰上继续不断的走向熟”。[4]宣讲教理的目标是使教友了解并体验耶稣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所宣报的中心讯息是:天父如何藉他的圣子耶稣基督和人类修和,以及圣神如何在教会内领导我们。既然宣讲教理是为传授这一神圣的奥迹,那么它必须忠于圣言为这神圣奥迹服务,所以,教会及其神职培育应朝着此核心和目标给予信徒适当的指引和教导,使所有教友的陶成应该围着复活基督的临在,为自己的信仰作见证。

 第四、促进教友灵性生命的成长:“灵修”就是要修练或修养我们整个的自我,就是要培养我们完整的人格。人是一个整体,完整的教友人格应拥有两大特色:由个人自我的角度来说,应是“圣”的,超性生命要与天主的生命完全契合;从社会角度来说,人是关系性的存有,能与别人沟通交流,分享共融,建立关系。在所有的关系中,最深、最基础的是与造物主、生活的天主的来往,即基督徒与生活的天主父、子及圣神的共融关系,是其他一切关系的中心和出发点。一个人愈是生活在圣三无限的爱的关系中,就愈能与四周的人甚至与不相识的陌生人,建立亲如兄弟姊妹般的友谊。一个人愈能与周围的人相通,也就愈成全个体,因为在人不断自我给予的时候,才能真正回归自己,认识自己,拥有自己;同样,只有成熟的个体,才能在真正的爱中与人交往。[5]

成熟的灵修观就是一种人与人之间互补、互重、互悯——爱主爱人的关系。作为教友应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寻求一套灵修方法,并能有效地及自由地与天主交往。但是有一点要强调指出,就是在教会内有一种一切信友共同参加的灵修——“积极地参与圣教礼仪”,[6]尤其是当围着爱的伟大奥迹──弥撒圣祭──举行隆重的祈祷时,经验基督的临在,最为亲切。然而,不论是基督的临在,或者是人们的注视,并不局限于教友团体之内。基督是所有人的道路、真理和生命。真正基督徒的使命在古今都是为自己的信仰作见证;这使命也包括为真理──本性的和启示的真理作见证。

 

五、教友的责任和使命

我们每一位皈依基督的人,都应意识到作教友的责任和使命是何等的严肃而慎重。对于家庭我们应当切实让子女、亲人感受到作为基督肢体的深刻含义;对于社会人群,我们要透过信仰的生活见证,让人看到基督的仁爱精神;对于福传中的慕道者,我们必须将教会的教义教规和应当实践的事项彻底地传授,使每一位皈依基督的人,都应该明白教会所持守的各项原则和信仰的真义。

(一)、教友在家庭和社会的责任

家庭是一个教友人格培育、信仰成长的园地。健康的人格开始于家庭成员间的相敬相爱,而爱是个体生命完整之基础。婚姻生活中,夫妻双方只有不断从信仰中吸取力量,才能保持相爱不变。父母只有经过信仰和圣恩的滋养,才能更好地以身心养育整个家庭和儿女。儿女由此从父母的身上感受到这种力量和在生命中的意义。因此,王敬弘神父说:“家庭成员彼此间必须父慈子孝,兄友弟爱,须共同祈祷,参与教会的礼仪生活,表现出家庭是教会的圣所,以此做为基础,才能友好地款待旅客,推进社会正义,并施实为贫困弟兄们服务的善行。[7]所以,为了尽好家庭的责任我们应着意四方面的工作。

第一、家庭是培育信仰之所: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基督信仰教导每一位教友,都要善度一种符合天主义子义女身份的生活。教友家庭的每一位成员,必须在天主通过耶稣基督所赋予我们的新生命中不断成长。家庭中的父母不仅要照顾孩子的心身成长,还需培育孩子的信仰成长。父母必须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让孩子感受到基督信仰,教会的伦理和诫命、良知和判断,以及如何来遵守和实现基督的这些教导,度一种符合天主圣意的生活,走好永生道路。在这个意义下,家庭就成为培育基督信仰的住所。在信德文化研究所举办的许多教友培训班上,多数年轻热心的教友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其信仰的成长无不来自祖辈、父辈,特别是奶奶、姥姥、母亲的影响。在他们的记忆里,在信仰被屏蔽的年代,在晚上昏暗的灯光下,老一辈情亲人向天主祈祷时敬畏的身影、念玫瑰经时虔诚的声音,对信仰长期的不弃不离,对教会和神长的热心关爱,将永远铭刻在他们的心中。

第二、家庭是培育奉献生活圣召的摇篮:“独身圣召”是来自天主的召叫,让人来追随上主,做渔人的渔夫,让更多的人共沾福音的恩许,走成圣的道路。圣召的培养始于家庭、圣召的摇篮来自父母。虔诚热心的父母,才能为圣召打下良好的基础。一位河北修院的神父在分享他个人圣召的成长经验时,感慨家庭在圣召培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神父说,“童年时,一位刚劳改归乡的老神父来家访,对自己的培育带来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发展,受一切向钱看的影响,当其他家庭都退出了每周的拜苦路、圣经分享聚会,我的家人仍然继续参与。因此有更多时间分享信仰,我的弟弟和妹妹后来也选择了修道生活”。另据笔者2008年调查本省100位修生、200位修女、300位神父的圣召简历显示,修士中94%、修女中96%、神父中97%来自于老教友家庭。由此看出,在这些当地圣召中,家庭圣召的培育,特别是老教友家庭确实是教会圣召的摇篮。

在今天国内教会的圣召已经出现滑坡现象,据信德文化研究所2010年11月31日不完全统计,全国十大修院在院修生为605人,1998年在院修生统计931人,同比少了326人。对河北12个修女会每年入会的人数,2010年为16人,1997年为72人,同比少了56人。另山东大修院(1984.1)和内蒙古大修院已经停办,河北做为全国天主教大省,小修院也仅剩4所。[8]国内教会圣召令人堪忧。所以,为了教会长远的发展,应更加重视家庭圣召的培育,积极鼓励教友奉献子女,支持教会圣召。

第三、家庭是培养天主之爱的居所:大宗徒圣保禄在致格林多人的书信中不仅诠释“天主之爱”的性质和伟大,而且强调了“天主之爱”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如无爱德,一切都没有价值”。(格13:1-3)在致迦拉达书信中他又进一步说明了“爱的行为”在基督生活中的生命性。“连信德如果没有出于爱的行为,也是死的”。(迦5:6,22)在这里,保禄不仅重申了“天主之爱”对基督徒的生活价值的重要性,且也阐明了“爱的行为“对于实现信仰的价值,而这种爱的感受和学习首先是从家庭开始的。“天主没有造一个孤单的人,从起初他就造了他们‘一男一女’。这一男一女的合伙,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第一种共融”。[9]由此生儿育女产生了一个完整的家庭。教宗若望保禄二世说:“人类未来的命运在于家庭”。[10]

当教友爱天主和教会时,这样的家庭善表自然而然地将爱德精神传给孩子,使孩子在成长中逐渐懂得“爱”不只是一种感觉、一种理论、一种模式,更是一种实践、一种作为、一种行动,一种贯穿于教友生活中的态度、意向、需求,一种为实现“天主之爱”而具体进行的活动,一种建立在给予、关心、尊敬、理解上的责任感。因为,爱与其说是一种情感,毋宁说是一种行为、一种态度。它不仅包括对天主的爱,包括相似天主肖像人类的爱(情爱、友爱、自爱、孝爱),也包括对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爱。要在自身实现“天主之爱”,不仅需有坚固的信德、望德,且更重要的是还在行为中有践行的爱德,在实践中对天主对人类要建立专一、恒一的高度热情。由此可以看到,“父母的信仰带给孩子的影响事实,更显露出教友们在教会中的重要地位”。[11]

第四、家庭是见证基督福音的场所:家庭和睦与幸福的源泉应取决于夫妇双方。二人在婚姻生活中,相互圣化,帮助对方成圣,教养子女热爱基督;信友夫妇彼此之间及对子女和家庭其他成员,是圣宠的合作者和信德的见证人。[12]他们在很多时候担负着同样的使命,因为“人要离开父亲和母亲,依附自己的妻子,两人成为一体”了(玛19:5),成为一个血肉,构成一个生命,生活在天主圣三之爱的生命内,[13]所以“你们作丈夫的,应该爱妻子,如同基督爱了教会,并为她舍弃了自己”(弗5:25)。作为父母的教友,要更好的发展其与子女的关系,成为子女们信仰的第一批前导和教育者,应以言以行教育子女度教友的生活。同时,作为儿女的,在成家立业之后,也必须照顾、关心自己年迈的父母及长辈,以孝爱及尊敬的心态满足他们心灵及物质的需要。当我们尽职尽责地去孝敬长辈时,才能体现出天主儿女的价值。

作为一个合格的教友,更应是个合格的爱国公民,不仅在教会中尽职,也在家庭和社会中尽责,努力活出基督的精神——爱主爱人。家庭是教友生活的第一个场所,圣化的家庭成为教会生活及工作的基本单位,再由家庭进入各种社会环境中,不断扩展到国家层面上,借此也把福音的讯息带到世界各地,使人人获得天国喜讯。

(二)、教友的福传使命

福传是教会的本质,也是每个教友不可推卸的使命,因为我们是教会的肢体。当年基督不仅仅派遣了十二宗徒,也派遣了所有愿意跟随他的人“向一切受造物宣讲福音”,保禄宗徒说“ 我若不传福音,我就有祸了”!(格后9:16)我们进堂祈祷、参与弥撒、避静默想是教友的责任和功课,但当我们走出圣堂,步入生活,迈向社会时,我们教友还负有福传的使命。如何在我们的家庭、邻里、团体,以及工作场所向人们传扬福音,展现天主的临在?如何使那些没有来参与弥撒、祈祷的人,有机会接触到耶稣基督?如何让还没有接触到天国喜讯的人,认识基督的福音?那就是必须走向他人,而不是等着人们走向我们。故此,教会要求我们每个教友都积极地参加福传工作,我以为教友福传具体应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明确教友身份,见证福音精神:据信德文化研究所统计,截止2009年12月8日,中国天主教内地共有神职人员(主教、神父、执事)3397位,其中,3268位神父分布在百余个教区;10所大修院共有628位大修生;106个女修会有5451位发愿修女;30所备修院有小修生630位;年轻男修会会士约有300多位。该统计还显示,内地教友人数近600万。

据国家统计局2011年2月28日最新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2010年年末总人口为134100万人。数据表明,教友人数还占不到我国总人口的1/200。主耶稣清楚地告诉我们说:“你们的光也当在人前照耀,好使他们看见你们的善行,光荣你们在天之父(玛5:16)。还说:“没有人点灯放在窖中,或置于斗下的,而是放在灯台上,让进来的人看见光明”(玛11:33) 。作为基督徒,我们的头上既然已经打上了“神”的印记,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有勇气向世人公开自己教友的身份,在身上、住所、汽车等上佩戴、张贴、悬挂信仰天主的标记,在合适的场合只要有机会,每个教友都要以言以行见证福音精神;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信仰经验,让人感受到基督信仰是爱的喜讯,生命的福音。

第二、做好本职工作,善尽教友本份:对普通人来说,工作也许是为了满足需要和利益,是生活的需要。但作为教友,工作不单是为了人生活,实现自我价值,更是为了彰显上主的荣光。经上说:“你们无论作什么,在言语上或在行为上,一切都该因主耶稣的名而作,借着他感谢天主圣父。”(哥3:17)故此,我们教友在自己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不仅要安分守己兢兢业业地工作,在利益、权利、名誉面前保持平常之心,淡薄宁静,常怀感恩,而且,要以仁爱之心活出基督信仰的精神来,用各自的表率为信仰作证,实现圣神在我们身上所赋予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工作是天主对人的恩典,也是人对天主的见证,要善尽教友本份,实现天主赐给我们工作的真实价值。

第三、践行爱主爱人,服务社会人群:据信德文化研究所统计,截止2009年12月8日,国内教会开办有381个公益慈善组织(不包括麻风病院)。其中,诊所220个,医院11座、81家养老院、44所幼儿园、中学1所、培训学校2所、残婴院22家(其中3个康复中心)和34个社会服务机构。同时,80多位修女服务于20多个政府开办的麻风病康复院。这些公益机构的开办和服务,不仅表达了广大基督徒笃行仁爱,践行信仰的慈悲情怀,也体现出大家在社会文明进程中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关注社会、关爱人生的态度。也许我们很多教友不能像他们一样直接服务此类人群,但作为教友,我们要以此为榜样,时时、事事、处处关心爱护我们周围的每一个人,让他们感受到基督信仰的力量,看到主耶稣基督的身影,进而接近基督,皈依信仰。

第四、关心教会发展,协助堂区神父:圣教会四规中劝勉教友,当尽力帮助圣教会的经费。作为教友,虽然不能像过去把自己收入的十分之一交给教会,但我们也应当经常关心和帮助教会的经费,多多参与教会的自养事业。在这一方面基督新教的奉献意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此外,教会的许多事务工作也需要教友们的积极支持和参与。

第五、传播天主圣言,让人皈依信仰:先教宗若望保禄二世指出,“教友的主要职务应在福音化及圣化世界上,教友该是教会圣化世界的催化剂,使福音的真理影响俗世世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各层面。教友的特殊任务是以他们的俗世工作由内部圣化世界。”[14]

回顾教会的近代史,我们会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左右,许多基督徒是社会的精英,他们当中有科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探险家等等,他们不仅为了传道,而且为社会的进步、繁荣奉献了他们的一生。他们的福传方法就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服务来走进社会、走进人群的。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教会与社会很多地方产生了脱节,今天我们也讲福传,但行动太少;我们也去福传,但效果不佳。故此我们要有紧迫感,使命感,因为我们传福音的使命不是来自某个人,而是直接来自基督的教导。今年的教友年就是再一次提醒我们,从匆忙的俗务中回到教会,积极参与教会礼仪和各种活动,接受完整的信仰培育,牢记蒙召的使命——传福音。

综上所述,教友使命的履行涵盖了一生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基督徒要在教会及社会中发挥自己的智慧和神恩,以完成真正的天主子女的使命。

福音的使命是以万民为对象,而社会的使命却是以社会为对象。教友不但是家庭的一份子,也是社会的一份子,因此,教友在应该在救济贫民、扶助孺弱、兴办学校、救死扶伤、促进福利、普及文化知识等社会服务上作多多奉献爱心。通过对对社会的付出,让人看出教友的爱心与关怀,使罪人因皈依得脱人世痛苦与罪恶的奴役,而获得拯救,因基督信仰,生命获得自由与永生、平安与幸福。

我们知道,基督救赎事业的目的是切愿所有的人都能获享永福,而获享永福的内涵即是所有的人都在成圣之路上迈进。作为交友,我们不必奢望或自卑于圣多玛斯的博识、小德肋撒的圣德,只要我们把天主的恩赐化为百倍的努力就足够了。圣人们说:“有些人的英雄行为或勇敢靠宣誓得到它,像飞鹰翱翔于天上,但多数人只实行每天普通的本份,以一只鸽子从这屋顶飞到那屋顶的一般心情修炼。”[15]为基督而生活、工作绝不是一种被动的行为或一时的冲动,而是一种符合我们意志和心灵的愉悦,并贯穿于自我具体的人性生活。只有我们建立这样一种活泼而热忱的坚固信念,才能是“我生活已不是我生活,而是基督在我内生活”,(迦2:20)才能使我的品质变得纯洁高尚,意志变得坚韧刚强,气质变得淳朴、谦逊,胸怀变得美丽宽广,才能使我们的信仰变作同基督一起完成救赎大业的切实工作,才能使基督的圣言变成一天、一小时、一秒钟的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由基督走向生活,由生活回归基督,我们所希冀的主耶稣基督才能像即将升起的太阳一样再次光临世界。